里昂商学院 教授洞察 | 一年中最孤独的日子—自测一下你内心的

法国里昂商学院2019-02-191128

一部《啥叫佩奇》成为了2019朋友圈的第一个“爆款”。临近春节,在热闹非凡的朋友圈里,同事分享了年会盛宴上的精彩瞬间,多年不见的好友晒出返程回家的机票,亲戚家的孩子亮出春节全家旅行计划,身边的另一半回顾了收获满满的2018,书房里的孩子转发了《啥叫佩奇》的视频。

在一派喜气洋洋中,看完佩奇的视频,却不自觉点开了这篇文章。在快节奏的工作中,有多久没有和家人一起出行?有多久没有和好友欢笑畅谈?又有多久没有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探讨思考?节日,让快乐的人更快乐,让孤独的人更孤独。林语堂说过,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是一番热闹繁华,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狗,还有蝴蝶,可是这一番热闹都与你无关,这就是孤独。

今天,法国里昂商学院访问教授周欣悦博士将为你带来节日里的暖心剂,她将在这里告诉你治疗孤独的三步疗法。同时,还可以自测你自己是否属于孤独感高危人群。读完这篇文章,或许会给你的2019带来一点不一样。



周欣悦 教授
法国里昂商学院访问教授
里昂Global DBA 项目任课教授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欣悦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消费者心理,金钱的心理行为后果,以及怀旧感社会认知。曾以第一作者在《心理科学》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等国际顶尖心理学刊物发表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研究成果曾被《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BBC和Nature等杂志报道,关键实验曾入选BBC科学纪录片以及CNBC科普片。

最近的几个大型调查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当中,有三个年龄段最容易感到长期而深刻的孤独:


20-30岁,50-60岁,80岁以后


为什么呢?因为这三个年龄段是人生的转折期,你的生活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20多岁的时候你从青年切换到成年,50多岁你从成年切换到老年,最后你需要切换到等死模式。这种巨大的改变让你无所适从,有时候你觉得自己被时代的洪流抛下,孤单一个人。



▲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这也是为什么过年的时候也是孤独感症候群的高发季节。其他人都欢天喜地地进入了2019年,只有你,还好像停留在2018年。填写表格的时候,你还是会误填成2018。时代的高铁匆匆地开走了,你却被留在了孤独的站台上。节日的孤独,就像是巨大的烟花在空中炸裂,短暂的绚烂璀璨,却让之后的黑夜异常的黑暗。

如果你是漂泊在异乡的游子,这种感受最为明显。千方百计抢票挤在人群中回家,回到家乡却觉得面目全非。你以为自己的根扎在这里,却不知不觉中早已被连根拔起。融不入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这就是孤独,你可能患上了节日孤独感综合症。


孤独是一种病!


我有时候会在课堂上问我的学生们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一件难过的事情,你很想找一个人倾述。但这个时候是凌晨4点,有没有这样一个人,即使在凌晨4点,你也可以找到这样一个人,倾述和求助呢?如果你的生命中有这样一个人,那么请举手。

一般来说,在一个100个人左右的教室里面,对这个问题举手的人不超过10个人。

然后我就会告诉学生们,长期追踪研究表明,在这个问题上举手的人,比起那些没有举手的人,活到80岁的可能性增加8%。是的,在我的课堂上一定要积极的举手!

孤独是这个时代的通病。这是一个“我!我!我”的时代,“我们”已经濒危灭绝。各种关系和组织都在断裂开来,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的存在。根据华尔街日报的一个报道,在过去的30年间,孤独感患者的比例增加了一倍。在19世纪80年代人群中有20%的人是孤独感患者,但是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40%。没错,你身边有几乎一半的人感受到深刻的孤独。



▲ 一个人吃火锅,还是鸳鸯锅

有趣的是,知道身边有很多人都跟自己一样感到孤独的话,人们就感到没有那么孤独了。你可以转发这篇文章,拯救你身边的孤独。

你可能会以为,孤独有什么大不了的?你可能还不知道,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孤独感对身体健康的损害,不亚于吸烟和肥胖!

孤独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提高了29%!

孤独的人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增加了一倍!

孤独的人比正常人寿命更短,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心理科学协会的前主席John Cacioppo估计孤独让人们英年早逝的风险增加了18%!



▲ 成对的碗,一个给了我,一个给了猫

不仅如此,经常感到孤独的人,也更容易患上二类糖尿病和关节炎等诸多疾病。为什么孤独会如此广泛的影响到健康呢?John认为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孤独感损害到了你的免疫系统,提高了压力荷尔蒙水平,硬化了血管,进而影响睡眠以及认知功能。慢性而长期的孤独感,会让你的身体和大脑提前衰老。

那么,你孤独吗?你可以在这篇文章最后的小测验里面自测一下!

现在的你可以一个人居住和生活,除了外卖小哥以外,你可以不跟任何人打交道,你可以宅在家里逃避社交。但是你的老祖宗们可不行,在丛林里生活的原始人类,他们必须要协同狩猎觅食,对抗各种凶险。人类是群居的动物,是社会性动物。单打独斗是无法在原始丛林里活下来的,如果你无法跟别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不光是找不到配偶来传递基因那么简单。孤独感意味着你正在被部落所抛弃,被其他人排斥,你将要一个人生活在原始丛林里,这意味着巨大的危险。因此,如果你感到孤独,你的大脑就会发出警告信号,告诉你的身体现在是战备状态,调整你的各项机能,准备战斗。在战斗状态下,你的压力荷尔蒙会提高,而你的免疫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都会被抑制。你没有同盟,危机四伏,需要随时战斗或者逃跑。长期处于孤独当中会使这种压力状态持续下去,你的身体健康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害。

更可怕的是,如果你处于慢性孤独中,你可能会像一只饱受虐待的小狗,见人就撕咬,对其他人充满了敌意。这种敌意会导致你更加难以跟别人建立友好的关系,从而使你无法走出孤独,陷入孤独的死循环里面。



▲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单,不过是不喜欢失望 —村上春树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最美艳的女教授Naomi Eisenberger,她在《Science》上发表过一个备受争议的研究,她通过脑成像设备发现,当人们感觉到自己被其他人孤立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大脑反应就好像是被人扇了一个耳光一样,跟疼痛有关的脑区就会被瞬间激活。当你失恋的时候,当你失去一段重要的关系的时候,你会觉得像是把一团血肉生生扯掉的疼痛难当。有一些气味不能再闻到,有一些音乐不能再听到,因为这些都会让你有一种剜心之痛。这种痛楚不是你的幻觉,你的大脑真实的感受到了痛。对你的大脑来说,这种孤独的痛跟身体撕裂的痛没有区别。

结婚,生娃,拥有5000个微信好友,都无法抵抗你的孤独。

如果孤独是一种病,那怎么治疗孤独呢?前面提到孤独是一种疼痛,那是否可以用止痛药来治疗呢?Naomi曾经尝试用泰诺来治疗孤独。她发现,服用一剂泰诺之后,你的大脑就可以感觉好多了。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孤独的人也很容易滥用药物和药物成瘾的原因之一了。

药物有副作用,还会成瘾,当然不是首选,那么还有什么治疗方案呢?很多人为了逃避孤独感,就选择去结婚,或者生孩子。这真的有用吗?事实上,就连心理学家也不能免俗,前面提到的心理学家John在邂逅了美女之后也闪婚了。结婚之后,有一个人跟你耳鬓厮磨,你是否就对孤独免疫了呢?当然也没有这么简单,如果你拥有一段像John那样美满、充满爱意的婚姻,你的孤独当然不治而愈,但是,如果婚姻不美满,两个人的孤独,比一个人的孤独还要更为猛烈。在2012年的一个研究中,研究者追踪了1600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追踪了他们6年,结果发现有43%的人都陷入在慢性孤独之中,在这些人当中,有超过一半的人都是已婚。婚姻,并不是孤独的解药。

John Cacioppo不但相信美满的婚姻可以治疗孤独,他也认为养狗比养猫更能够治疗孤独。



那么生孩子呢?《二三事》里面说,孩子是光,虽然微弱,但也能照亮我泅渡的黑暗的海洋。孩子可以让你感受到你的生命和另外一个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当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孤独。但问题是,太多的父母都会把自己的人生围绕着孩子,从而失去了自己。没有给自己留时间来浇灌自己的友谊和其他的社会联系,这其实反而会导致更大的危险。孩子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你一点一点的放手的过程。最后你看到的,终将是孩子的背影。很多研究表明,当孩子离开上学之后,丧失自我的父母会陷入巨大的“空巢”孤独感。

也有人认为孤独不是问题,我们有手机啊!当你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感到局促不安的时候,只要拿出手机,你就觉得安全了。在我们的手机里面有很多的朋友,我们可以低成本的交往,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不要说凌晨4点了,你的朋友圈里24小时都热闹非凡。那么你就不会感到孤独了吗?恰好相反!技术的进步让你可以低成本的得到大量的社会关系,但是技术的进步也会让你的孤独感进一步恶化。研究表明,人们平均每天看手机35次到74次。但是当我们在看手机的时候,我们忽视了身边那些真正对我们重要的人。

另外,当我们的社交需求被廉价快捷的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丧失了真正的社交能力。特别是那些从小就经常使用微信脸书这样的低成本社交工具的孩子,他们的社交技能根本得不到发展,他们没有学会跟他人如何口头交谈,不会保持恰当的目光接触,也不会正确的社交互动。

这些从小就按屏幕上的各种按钮来满足自己的孩子们长大之后,就成了孤独的一代人。即使面对面坐着,也只是各自看着自己的手机屏幕。他们的各种需求都可以通过按按钮来获得,何必要费劲跟人交往呢?这代人会变得越来越自我,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从而变得越来越孤独。



▲ 若得心事如常诉,谁愿一生扮疏狂

在这个时代,所有的人似乎都触手可及,但是所有的人又都远在天涯。是的,即使是身边围绕着大量的人,熙熙攘攘,你也会感到孤独。你微信通讯录里面可能有5000个人,但是你可能还是一个真正的朋友都没有。在人群中孤独,就好像在空气里感到窒息一样。似乎让人难以想象,但是却很常见。在治疗孤独这件事上,朋友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你需要更紧密的友谊,而不是更多的友谊。而且接下来我就会提到,为了拯救你的孤独感,你还需要离开某一类朋友。


孤独的药方


如果婚姻、孩子、手机、科技都无法拯救我们的孤独感,那么孤独的药方到底是什么呢?治疗成瘾需要12步的治疗方案。治疗孤独,我们首先需要做到这三步。

1. 孤独最大的问题,是人们羞于承认自己孤独。我们觉得,承认自己孤独,就是承认自己失败,自己的人生毫无价值。因此我们在孤独的时候选择不会求助,而是躲起来舔伤口。这有点像成瘾问题。治疗成瘾的第一步,就是面对这个问题,告诉你身边的人,你有药物或者酒精成瘾,你需要他们的帮助。治疗孤独也是一样,溺水的你不肯伸出手去,身边的人又怎么能把你拉上岸呢?

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女性短3-7年,对这个现象的解释众说纷纭。但是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加善于表达自己,并且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一个孤独的女性会张开双手去拥抱,但是一个孤独的男性却会在自己的周围高高的筑起围墙,禁止人家进入。文化规范和男性自尊导致男性的孤独感更难以被治愈。



▲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 —陌绪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阻止我们承认自己孤独,就是我们有一种幻觉,总觉得别人的社交生活比我们丰富。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Thomas Gilovich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在针对300多人的调查中,人们大多认为自己的社交生活比别人更差,平均水平要低0.88。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只能看到别人的风光但是看不到别人的孤单。你以为别人都拥有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所以你的孤独落寞相比起来太不正常,让你羞于启齿。在孤独的时候你只好一个人躲起来,冷眼看这个喧嚣的世界。事实上,有很多人跟你一样孤独。你看到他们表面的热闹,但是没看到他们一个人坐在家里等外卖的落寞。想一想我前面说的,有40%的人都是孤独感患者。你身边每10个人中就有4个人,等着你伸出手去拥抱他们,拯救自己。

因此,治疗孤独的第一步就是告诉别人你感到孤独,向人求助。一旦你迈出这一步,你就会发现,感到孤独的,不只是你一个人。


2. 你可能会觉得,随着技术的进步,孤独不是问题。总有一天我们会拥有一个可以提供给我们情感陪伴的人工智能,可以按照设定好的程序来满足你。一台机器人似乎是完美的陪伴,随时随地都可以让我们依靠,不会发脾气,不会抱怨,单方面无怨无悔的付出。似乎,程序比感情更加靠得住。

但是就像我前面说的,任何廉价快捷的替代品,都是有副作用的。人工智能陪伴,或者手机朋友圈的依赖,这些基于高科技的的社交模式只会让你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丧失跟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的能力。

要建立起有意义的亲密关系,你需要面对面的交谈,你需要身体的靠近和接触。这是无可替代的。人和人之间的纽带,需要我们大脑中的一种神经递质叫做催产素的产生来形成。但是如果没有身体的接触,没有拥抱,没有面对面,催产素是很难产生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远程恋爱经常无疾而终的原因。

是的,当你孤独的时候,你手机通讯录上的5000个好友无法治愈你,按照程序设定来满足你的智能机器人也无法治愈你,只有真实的拥抱,才能带你走出黑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做夫妻关系治疗的时候,通常会要求夫妻每天至少拥抱五次。

所以,要治愈孤独,第二步就是放下手机,去看看你的朋友们,拥抱他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我们只能抱团取暖。

你心里的人,没有一个在你身边;你身边的人,没有一个在你心里


3. 如果你孤独,你需要去靠近一些人,但是你需要远离另外一些人。你大概已经发现了,有一些关系,会让你更加感到孤独。不要因为孤独就不加鉴别的跟人交往,你需要更加谨慎的去避免那些毒性人格的人,特别是这有这三种倾向的人:自恋,抱怨,和冷暴力。这三种人的友情或者爱情不但不会拯救你,还会把你推向更黑暗的深渊。

自恋的人一味索取,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就好像一个黑洞,吸走你的能量。

抱怨型的人拿你当垃圾筒,跟他们在一起你只能收获垃圾。

而冷暴力的人就更加可怕,一旦有冲突,他们就会把你的孤独感当作武器来攻击你。

要治愈你的孤独,你不但要去靠近一些人,你也要有勇气去远离另外一些人。

好了,这就是孤独感的药方,请你把这个药方转发给需要的朋友:


第一步:勇于承认,勇于面对,伸手求助;
第二步:面对面的交往,紧紧的拥抱;
第三步:远离毒性人格,避免被他们推入深渊。


自我诊断孤独感症状


你可以简单自我诊断一下自己是否孤独感患者。下面有六条描述。请你阅读每一条并且判断是否能够描述你。

1. 没有人陪伴我去做我感兴趣的事情。

2. 当我需要帮助的时候,我没有人可以求助。

3. 我没有亲密的好朋友可以倾述烦恼。

4. 我感觉不到自己是某个集体的一份子。

5. 我的社交关系很肤浅,没有特别亲密的关系。

6. 没有人会支持我度过难关。

如果这六条当中有三条吻合你的情况,那么你就要开始注意一下自己的孤独感症状了。

周欣悦教授善于洞悉人性,她的学术研究主题,常常来源于生活中不同的现象、以小见大并提炼至理论的高度。近日,她于法国里昂商学院Global DBA研究方法论课程——管理研究前沿中将其消费者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的理论、实践及市场营销中的应用与学员们分享。

周教授对生活中细小行为的深入观察与其背后心理及神经科学等视角的剖析、理性的学术思辨能力不但为学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而且也帮助DBA学员进一步理解理论来源于商业实践,指导及推动着商业应用和产生社会价值。

个性化方案

权威海量资源库为您打造专属咨询方案

400-655-6122

个性化推荐

需要了解更多请联系学习顾问

个性化推荐

张海蓝先生,很抱歉暂时未能为您匹配到合适的项目,可以联系学习顾问为您定制学习计划。

学习顾问

立即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