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博士丨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2025级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5-09-302


各位同学:

现公布我院2025级研究生各专业培养方案,详见附件。

注:2025年计算机学院各专业培养方案由多个学院共同制定,课程设置涵盖多个学院的课程体系。此发布版本仅包含面向我院学生的课程。如需了解整个学位点的完整课程设置,可前往我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查阅。


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2025年8月25日


中山大学

电子信息(0854)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从2024年级开始执行)


01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有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实施,研究、开发、管理等能力,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实施高水平工程技术项目等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严谨学术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02学习方式及学制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为四年。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须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每次申请延长不超过1年,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7年。


03专业学位领域(方向)

本专业学位的特色领域(方向)涵盖了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控制工程、光电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网络与信息安全等专业领域及其相关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等,各领域细分方向如下: 

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主要面向通信、雷达、导航定位、遥感遥测、电磁频谱感知、电子侦察与对抗、微波光子、广播电视、互联网、虚拟现实等行业和技术领域方向;

2、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主要面向宽带网络、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图像处理、数据传输、微波转发、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电路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

3、集成电路工程:主要面向集成电路设计及其自动化、集成电路工艺与微系统集成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

4、计算机技术:主要面向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网络与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智能无人系统、互联网信息服务、数字媒体、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行业和技术领域方向;

5、软件工程:主要面向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软件工程技术、软件服务工程、软件可靠性、领域软件等行业和技术领域方向;

6、控制工程:主要面向智能控制理论与工程技术方向,研究方向包括低空飞行控制、智能网联交通、特种机器人、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智能感知与网络技术等行业和技术领域方向。

7、光电信息工程:主要面向光电信息理论与方法、光电子技术、光通讯技术、光电信号处理、光电测量与控制、信息电子技术等领域方向;

8、生物医学工程:主要面向智能康复工程、健康信息智能计算、精准医疗器械智造、生物医学传感检测、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器件与装置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

9、人工智能:主要面向群体智能、自主智能、混合增强智能、量子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智能信息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挖掘、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物联网、AI芯片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

10、网络与信息安全:主要面向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密码学及应用、网络与系统安全、信息内容安全、应用与数据安全及新兴信息技术安全等行业与技术领域方向。


04培养方式

本专业按照全日制培养,执行中山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相关管理规定,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导师组联合指导的培养方式。导师组由来自高校或科研机构、企业的3-4名专家组成;导师组名单应提交学院研究生教育与学位专门委员会审批。导师及导师组负责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定期检查学位论文工作进度并提出具体建议。


05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不含硕博连读、直博生)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修读总学分不少于26学分,必修课23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5分,专业必修课18学分,其中专业实践8学分)。学生按照培养单位要求和研究领域方向选择对应的模块进行课程修读,选修课可以跨模块修读。 

课程设置如下表:

(注:电子信息博士培养方案由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等十三学院共同制定,课程设置涵盖十三个学院的课程体系。此发布版本仅包含面向我院学生的课程。如需了解整个学位点的完整课程设置,可前往我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查阅。)


640 (1)
640
640
640 (3)


06培养环节与要求

采用系统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学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和教学指导经验的企业资深技术或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教学。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一年,实践可在企业或者校内科研机构进行,由导师和学生根据科研论文工作需要选定。专业实践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工程项目实践,完成必要的技术方案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所取得的工程实践成果需在学位论文中体现。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中山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规定》和《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规定》等有关规定,电子信息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含硕博连读、直博生)依照下表所列环节和要求开展培养。

640 (4)

注:入学3个月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制定个人培养培养计划。根据培养方案要求,综合学科发展动态和个人学术兴趣、知识结构、研究实践平台等情况(专项计划的学生还需结合专项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作出的计划和安排。


07学位论文

工程博士论文应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应具有技术或应用创新性。

1、论文形式

电子信息专业博士的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类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方案设计等形式。论文必须体现以下内容:

反映作者在工程实践项目中的实际贡献及创造性成果;

反映作者已掌握了本领域基础理论及专业技术知识; 

反映作者具有本领域技术发展跟踪及创新研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反映作者具有独立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2、论文选题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博士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实现国家需求为主要目的,与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应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与应用价值,并具有较大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突出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及解决领域难题的特色。

3、论文进展与考核

学位论文主要从工程难题解决方案的系统性、先进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在入学后的第七个学期初,对学位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导师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进行检查考核,对综合能力较差、论文工作进展缓慢、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研究生提出警告,或按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4、学位论文水平要求

学位论文必须反映从事应用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博士生进行独立科研的能力。有较高的技术难度、深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表明作者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及进行技术攻关的能力。论文必须提出解决工程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或开发出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5、学位论文成果形式

按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中山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有关规定执行。


08论文评阅与答辩

电子信息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完成培养计划,课程成绩合格,学术成果符合要求,学位论文经导师审核认可后,可提出学位论文答辩申请。学院审核通过,可安排学位论文送审。

论文送审评阅书收齐后,符合要求才可进行答辩。根据《中山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博士研究生答辩委员会由5-7名委员组成,其中校外专家2-3人(包括不少于2位行(企)业专家),最多不超过3人,名单由导师提出,由学院审核后报研究生学位办公室审批。主席应由学术地位较高的答辩委员担任,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应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论文指导教师不能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但可参加答辩会,以备答辩委员会咨询,但在答辩委员会讨论和投票表决时应该回避。委员会根据答辩情况,就是否授予博士学位作出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2/3以上同意,方能通过答辩。


09学位授予

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博士培养计划,课程成绩合格并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符合学校和所在学院规定的学术成果要求,通过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可申请博士专业学位,具体按照《中山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来源|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

个性化方案

权威海量资源库为您打造专属咨询方案

400-655-6122

个性化推荐

需要了解更多请联系学习顾问

个性化推荐

张海蓝先生,很抱歉暂时未能为您匹配到合适的项目,可以联系学习顾问为您定制学习计划。

学习顾问

立即报名